关于线上”互联网+”物流平台不得不说的痛
导读:说这个话题,本来是做抛砖引玉之想;但八九砖会掉进厕所里引起公愤。因为现在正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期,“互联网+”的概念不管是创业者还是投资者都是津津乐道,变着花样互相鼓励互相吹捧互相洗脑;而“物流云平...
说这个话题,本来是做抛砖引玉之想;但八九砖会掉进厕所里引起公愤。因为现在正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期,“互联网+”的概念不管是创业者还是投资者都是津津乐道,变着花样互相鼓励互相吹捧互相洗脑;而“物流云平台”则是时下“互联网+物流”里最火热的话题。在大家最火热最兴奋的时候泼凉水说风凉话,总是不容易遭人待见的。
原因无他,所谓物极必反,过多的宣传噱头已经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我们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只是希望引起一些冷静人士的重视,剥掉“物流云平台”的那些浮躁的外衣,让其能为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真正的作用。
那么物流云平台的殇从何来,伤了谁,有什么后果?
一、从概念上看,绝大部分物流云平台名不副实
为何说物流云平台名不副实,要从物流云平台的起源说起。目前大部分的物流云平台(个人认为90%以上)最早起源于货运信息平台或者货运交易平台,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概念的时髦以及智能手机APP应用的流行,逐渐统一到物流云平台这一称呼上来。从最早的比如北京的某联网,到后来流行全国的某化模式,再到某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后来上升到国家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再到某行模式以及现今火热的某计物流平台等。总结现在各种物流云平台的特征,基本有这么两个:技术特征上,基本是车货信息交易的网站加上手机APP端的信息登记和提醒;应用特征上,基本是解决车找货货找车的问题。简单的说,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车货信息匹配问题。
从以上两个特征上看,现在的所谓“物流云平台”分别与云、物流、平台都扯不上多大的关系。云(云计算)一般有三种模型: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对一般的行业应用来说,常见的是SaaS模式。目前的物流云平台,基本上没有提供软件服务的;如果硬是要把提供的信息交易服务认为是软件服务,绝对是有点牵强附会了。
在物流这个含义上,一般包含仓储和运输,即使运输本身,也包含了多种运输模式,而不是仅限于公路货运;所以从服务范围上,也只是冰山一角以偏概全。而平台含义本身,总是给人一种高大上包罗万象的意思,不管是货主企业还是运输企业,总是对披着高科技外衣的“平台”报以很大期待,都希望通过平台找到解决企业难题的灵丹妙药;或者说希望平台能提供解决企业难题的一揽子方案。但是现在所谓物流云平台能提供这一揽子方案么,从各种“物流云平台”的商业计划书可以看出,利用了各种时髦技术和华丽辞藻,最终的结果仍然是,解决车货交易问题。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人们对物流云平台给予了太多的期待,但它仍然是解决车货交易问题,顶多是利用了现在的时髦技术而已。我们的目的不是咬文嚼字抓着概念不放,而是想正本清源,希望物流云平台能真正有的放矢,回到其应该发挥作用的地位上去。概念都搞错的话,方向和方法就全乱套了。
二、现有的云平台很难真正发挥车货匹配的作用
1、首先要说的是,车货交易是不是企业的核心问题。
从我们近二十年的接触物流企业的经历来看,车货交易问题是物流上下游企业的重要问题,但不是核心问题,至少不是唯一核心问题。
站在整个物流市场上,物流业务的供需环境是不会因为一个或几个所谓的物流云平台的出现而改变的。物流云平台顶多改变了供需双方的交易渠道,业务从没有使用平台的人手里流向用了平台的人手里,整个结果其实是个“零和游戏”。
这就好比是有人在大街上发传单做广告,而另外有人在电视台做广告,不同的推广方式增加了业务竞争的多样性,但客户的需求不会因为你的竞争手段的改变而改变。并且“零和游戏”不是互联网推崇的价值理念,互联网推崇的价值理念是“共赢模式”。销售模式的创新不会增加整体的客户需求,而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的延伸才可能增加新的业务增长点。
从物流企业自身管理上,一个企业要生存,有足够的业务资源肯定是首当其冲的问题。但获取业务资源,也仅仅是一个企业业务运作的开始。你说获取业务资源重要销售员重要,那其后的单据管理员、调度员、库管员、装卸员、客服人员等,他们就不重要么,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够老板们喝一壶的。这就好比那相声里眼耳口鼻五官争第一重要的结果一样,没有谁绝对比谁重要这一说法。
之所以很多人把销售放在第一位,除了销售是第一环节的原因,更多的是很多企业对自己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没有信心,无法通过专业的服务水平来获得更多客户的亲睐。低门槛的竞争,使得很多物流公司把希望放在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的“揽业务”身上。当今的物流云平台,推广对象以及实际使用对象主要都是中小物流企业。而中小企业恰恰又是管理水平最可能跟不上的。
他们小打小闹的做一些小业务还能通过简单管理维持;而如果通过所谓的平台接了大量业务,反倒可能带来业务上的混乱。我们接触了很多案例,物流企业好不容易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了大宗物流业务,但因为业务管理能力跟不上,使得业务面于崩溃的边缘,被客户终止合同甚至索赔等尴尬境地(别问我是哪家,也别问我怎么造成的,一般人我不告诉他)。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通过收集业务资源再转包出去的做法,手段再高明,也是黄牛党,入不得主流。
2、其次要说的是,纯做车货交易的物流平台,很难真正实现车货交易
我们先来看一般平台的宣传口号:对货主,“您只要登记货源信息,很快就会有车源来找您而且价格相对会较低”;对承运商,“您只要登录平台,很快就能找到大量货源”,或者“您只要登记车源,很快就会有人找您联系业务”。不可否认,这些口号,是有一部分能够实现的,并且帮助了一部分企业,但是也要看应用场景。对于单一业务的档口(炒货的),手里有一个货源信息发布出来,找到合适的运力,然后赚取个信息费,这是很正常的。
但是随后问题也来了,你发出去货运信息后,确实找到了合适的运力且达成了运输协议。但大部分人都不一定会想着再去把这条货运信息删掉,后面还会有其他运输公司或个人看到这个信息,还会没完没了的给你这个档口打电话。有不少用过平台的货主有过这个烦恼,不少充当运输职能的个体也遇到过这个烦恼。这就形成结论一,当前的多数物流平台里,充斥着大量过期的货运信息,增加了甄别的难度,增加了沟通的时间成本和通信成本。或许有的台会说,我们增加了货物信息的筛选,会及时跟踪货源信息的交易情况,及时关闭完成的交易。
我们承认有的平台看到问题在想解决办法,但这么多交互信息,平台要多少客服来处理,这些成本从哪来,别尽扯羊毛出在狗身上猪买单(某位行业大家习惯的口头禅)的歪理。另外,需要大量人工介入的平台,还能算平台么。
我们再看第二个情景,一个运输个体(比如专线运输公司)加入了一个平台,除了通过查询以及通过平台自动推送获取业务资源外,还可能会在平台上登记空闲车辆资源(登记货源和登记车源是平台的两大方向)。
但专线公司肯定没法根据每天实际的车辆使用情况去随时变更车源登记信息。那么问题也就随着来了,可能某个货主非常着急需要某条线路的车辆,他们怀着急切的心情看到你登记的车源信息,满怀激动的找上你,但专线公司告诉他,对不起,刚好车辆已经全部安排完了,能不能再等几天等车辆回来再安排发货。
这无异于把送上门的媳妇扫出门,媳妇很伤心,你也很无奈(谁让你没这个能力又喜欢嘚瑟呢),这叫透支客户信任。实际上,大多数的专线公司,都不会按照实际车辆登记车源,基本都是以做广告的心态来招揽货源。这就形成了结论二,在多数物流平台里,很多车源信息是虚假信息,着急发货的货主主动找车源的成功率不高。
好吧,因为又会有平台会跳出来说,我们会要求专线公司发真实信息,并有专人监督。我能说的是,你平台通过人工介入的方式做免费保姆保镖和法官,不嫌累么,这是唱的哪一出戏。
现在来看第三个场景,某个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每天销售发往全国各地的运单数量在100单左右),在没使用平台前,他们一般的做法是委托一家或者两三家物流企业承包物流业务,这几家物流企业再根据不同发货方向,找相应的下家承运商,并从中赚取差价或者叫管理费。接触到平台后,他们想通过平台的车货匹配功能,找到合适的并且价格相对较低的直接承运商,以节省出通过中间物流公司运作的那部分成本。
这个思路绝对是激动人心的。但问题随之也来了,这么多的货运信息,怎么进入到物流平台,是通过人工录入呢,还是通过EDI方式自动导入。如果通过人工录入,则要增加好几个录入人员;如果通过EDI方式,则要增加接口开发的成本和风险(有多少云平台能支持EDI还未可知),企业为使用车货匹配功能,其增加的成本或带来的风险,相比于节省的成本,哪个更有优势。
更多的企业选择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放弃使用平台。那么就形成了结论三,因为录入困难以及接口成本和风险等原因,上规模的货源企业,大多不会成体系的接入平台。上规模的货源企业不接入,而小规模的又总量有限,从整体上看,目前的平台整合不到足够的货源内容。
三、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看,车货匹配平台会处于尴尬的角色
在整个供应链上,占主导地位的绝对是生产企业。不管是其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还是下游的经销商,以及中间的物流供应商,都是以生产企业马首是瞻。生产企业的一个不大的变革,可能就会造成某个为其提供物流服务企业的业务地震。比如重新划定物流区域,比如定期进行业务招标,比如生产企业要求实现供应链管理而对物流企业提出整合要求(包括信息化整合要求)。
这时候的生产企业,站在供应链的高度看,绝对不会仅仅考虑某项单独的运输成本的节省,更多的是要综合考虑整个供应链的顺畅、安全、成本的整体最优。这种情况,物流企业往往都是很被动。那么,有没有办法改变这一被动局面;让物流企业从被动到主动,实现通过“供应链绑架”上游企业。车货匹配平台肯定没戏了,物流企业本身的业务管理都无法照顾全,更不可能站在供应链的高度来定义物流云平台的功能。
这里就形成了结论四,在由生产厂商主导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下,单项的车货匹配带来的运输成本节省不足以保障整个供应链的顺畅安全和效益。物流企业在生产企业的要求下,必然要加入生产企业的供应链体系,而不得不放弃使用某一物流平台(哪怕这个平台提供了其他管理功能)。
以上这几个结论,有的平台也做了一些尝试来避免和解决,但总体上没有逃出这几个框框,都在为解决这几个问题而挣扎。我们也了解到,有一些平台已经出现了或多或少的以上问题,并最终陷入生存困境,比如某化,比如某国家级平台。
“零和”模式必然损害其他方的利益,带来社会的动荡,滴滴专车导致的出租车罢工是如此;某化模式导致的司机罢市,园区之间打架斗殴也是如此;无法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实际帮助的某国家级平台也是如此。一些提供车货匹配之外延伸服务的平台,比如某TMS等,改变了主要的服务对象,但如果不把这个对象纳入到整个供应链体系中来,仍然不足以提升对象的竞争力。
总结:物流领域是个多元化,多领域综合交叉的行业,不是一个简单的滴滴模式就能颠覆的。就好像滴滴打车有生存空间,但滴滴打飞机就很难实现,因为航空客运涉及的范围更广,更专业。
或者,也有些平台意识到了做车货匹配的局限性,开始考虑从供应链的角度着手建设物流平台。即使如此,你说你是从供应链角度考虑,就是真的对的么,考虑的就是完善的么,是客户实际需求的么。
四、所谓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大多是名不副实,需建立全新的平台体系
这里讲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和早些年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已经是不同的概念。早期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一般是以生产企业为龙头,通过一个应用平台,把上下游的供应商、销售商、物流服务商整合起来的一个企业内部生态系统;在这种供应链平台里,物流企业基本上是附庸企业。而我们要说的的供应链管理平台,是将很多生产企业、供应企业、贸易企业、物流企业放在一个平台里,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达到整体效益的最优,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在这个开放平台里,各个参与方都是主导方,都是凭借自身实力在整个供应链上公平竞争,并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我们把这种平台叫做真正的物流云平台。那么,在这个新的平台里,需要提供什么功能呢。
1、实现交易功能(我承认我们妥协了,把这个放在了第一位),但这个交易不仅仅是车货交易,还包括货物物权的交易。
2、一套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贯穿始终,供应链的各方可以单独管理自己的业务,又能通过松耦合和各方建立合适的联系。
3、信用、公平以及保障机制,包括准入审查制度、信用等级制度、监督机制、保障机制等的建立。
4、特定业务的纵向保密机制,有些企业既想利用平台里的竞争资源,又想保证自有业务受保护不公开。
5、横向资源共享机制,比如仓库资源、车辆资源的共享,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效率最大化。
6、结算机制,在竞价机制的基础上,实现结算机制,并将结算机制纳入到信用体系管理范围。
7、更专业的考虑,涉及到的专业管理软件,必须具有专业水平,确实能在规范企业管理流程、实现效率的提升,减少差错,降低成本等方面发挥作用。
以上几点,只是初步的考虑。
我们也注意到有些企业打出了这个“野望”:只要用了我们的平台,您的企业就不用其他信息化了。事实上果真如此么,借用这句广告,不是所有牛奶都是特仑苏。供应链平台的每一个专业领域,都必须要有其对应的专业人才来做,并且要有统一的规划和落实。至少在现阶段,如果哪个物流企业听信了这个豪言壮语,那这个企业基本上离崩溃不远了。
五、平台之殇,伤了你的心的我的心
回到互联网+物流的这个让人激动人心想入非非的话题。有想法的人自认有想法,有资金的人自认有眼光,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但时间是最残酷的现实,多少所谓的平台倒在黑暗中,错误的思路错误的做法,永远也等不到曙光。创业者盲目乐观导致创业失败甚至造成人格扭曲的有(我就知道但不告诉你),投资者盲目自信导致颗粒无收的有(微信上太多),企业盲目崇拜和期待导致荒废了业务丧失了最佳信息化时机的更多。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想法,而放弃了脚踏实地的坚定,整个行业形成了浮华的风气。听多了受伤的故事、见多了受伤的人,导致我也很心伤。不要盲目迷信平台,平台只是个传说。
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讲/降平台
最后感慨,大部分人向别人津津乐道的所谓激动人心的想法,基本都是新瓶装老酒,我们需要擦亮眼睛识别真假。我们更期待任何有志于在物流平台领域发力,为物流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的人来一起探讨,站在平台各方的角度,利用云计算技术去真真切切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包括车货匹配手段),而不是整天去想着整合谁,算计谁。
免责声明: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云南昆明逸天物流运输公司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