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货架成资本眼中“香饽饽”:切入零售行业的“真空地带”!
导读:周一的早上,在重庆石桥铺雨林商都2楼的创客邦内,某公司白领江东在无人货架上顺手抄起一盒牛奶和一包巧克力饼干,手机扫码付账后,差不多踩着上班的铃声坐在位置上。他告诉记者,原来经常不吃早餐的他,对无人货...
周一的早上,在重庆石桥铺雨林商都2楼的创客邦内,某公司白领江东在无人货架上顺手抄起一盒牛奶和一包巧克力饼干,手机扫码付账后,差不多踩着上班的铃声坐在位置上。他告诉记者,原来经常不吃早餐的他,对无人货架情有独钟。
记者在这个“猩便利”无人货架放置的现场看到,整层楼聚集着十余家公司办公,时不时会有人前来购买零食。“以前上班饿了就只有等饭点,有了这个便利架,饿了就来买点,比外卖送货上门还方便。”在此上班的王女士说。
似乎在一夜之间,山城不少公司的茶水间或角落,都摆上了一个装着各式零食的无人值守货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在重庆主城区,无人货架已布局数千触点。而在杭州、北京、上海等地,无人货架更是成为大型写字间的标配。
领蛙、老虎快购、零食e家、小e微店、果小美、猩便利……各路无人货架层出不穷。
资本眼中的“香饽饽”
与无人便利店不同,无人货架瞄准的是“办公室经济”。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目前国内有超过5000万家企业,每年以超过500万家的速度增长。无人货架在一、二线城市有1亿左右可瞄准的用户,企业终端货架容量10~20万,早期有10~30亿元的市场空间。
截至2017年9月末,已经有至少16家无人货架获得投资,最高的达到3.3亿元,融资总额超过25亿元,屡屡刷新的融资金额让无人值守货架成为新零售下的一匹黑马,成为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后的新风口。
去年7月起,“办公室货架”标签的关注热度持续上升,从9月份开始,热度趋势上升明显加速,在9月下旬达到高峰,此后一直保持在高位。
2017年11月20日,顺丰宣布推出无人货架品牌“丰e足食”,切入办公室无人零售领域。这是继京东(京东到家Go)、饿了么(e点便利)、阿里的盒马鲜生之后,切入无人货架的又一巨头,也是首个加入战局的物流企业。
无人货架,技术上很简单,贴一个支付二维码,一个货架(和冰箱),放一些日常饮料、点心、小吃等,不上锁(为主),没有店面,占地面积小(1平方米以内),无人值守,用户自行取货+扫码付款,全凭自觉。
在中商产业研究院前不久发布的《2017年中国无人货架市场前景研究报告》中提到,2017年是无人零售的“元年”,就市场潜力来看,无人零售是块千亿级蛋糕。到2022年,无人零售的用户规模将达到2.4亿人,而这个数据在2017年仅为0.05亿,这5年间要翻48倍。在无人零售规模方面,报告预测2022年将达到9500亿元,是2017年100亿元的95倍。
资本正是敏锐地嗅到了这一变化,才会对“办公室无人值守货架”这一概念进行疯狂注资,金额从几百万元人民币到几千万美金,其中的代表有猩便利、果小美及七只考拉等,京东也在2017年9月宣布会通过其京东到家在企业开设“无人值守自助迷你超市”。
截至目前,无人货架已披露的网点数加起来大约在万级左右,而据公开资料显示,仅北上广深的企业就有200万家左右。
切入了零售行业的“真空地带”
在线上流量红利见顶、成本高的当下,线下流量开始重回人们视野。但店租不断上涨、覆盖范围恒定,始终是横在实体店面前的一道坎。所以,改变线下原来的产品、服务结构,降低交付成本,就成了让线下重获新生的一条路。
“猩便利”CEO司江华告诉记者,一天8小时,在办公室这个场景中,相当一部分人每天待着的时间甚至比在家停留的时间还要长。而铺设便利、成本低廉,也为无人货架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无人货架的外衣是零售,内核则是共享经济的新物种,这也是大资本争相进入这一赛道的隐秘原因之一。据粗略估算,全国一二线城市整个办公室场景下的商业价值空间会有万亿之多。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开放式无人货架服务场景主要是写字楼或企业的办公空间,以促销、红包、优惠券、积分等方式,用于用户数据流的集中聚集;在选品方面,主要涉及日常零食、饮料、下午茶,以及部分鲜食(早餐、乳制品、果汁等),依据不同设备有所调整,用户一般是在线选取和移动支付获取商品。
据业内人士称,无人货架其实是切入了零售行业的“真空地带”。随着电商的兴起,线上对线下卖场的冲击严重。一些大卖场因租金、物业、人工成本等原因裁员关店。但无人货架投入小,人力成本低,又能满足顾客及时性的需求,所以未来大有可为。
面临严峻考验
无人便利货架“果小美”在2017年国庆节前,宣布与智能零售货柜“番茄便利”战略合并。热捧之下,无人货架还未经历全面厮杀就提前迎来了“合并期”。“这正说明了无人货架领域的竞争有多激烈。”电商分析师李成东说,未来,面积体量有限的无人货架如何精准营销、提升用户黏性都存在难题。
与大量共享经济项目一样,无人货架也将面对消费者素质与信任的严峻考验。据报道,无人货架项目“用点心吧”在铺设完成64个无人货架后,核对前端和后台数据时发现,货损率超过20%,货损最严重的甚至到达39%,有时后台显示货架上还有不少商品,补货人员去了却发现货架已经空空如也。
不只是供应链,精准运营能力正成为无人货架亟待逾越的门槛。“想买的东西经常卖光,不想买的商品又在那里占着货架。”互联网公司白领薛女士感叹,不少自助货架打着“智能零售”招牌,实际却一点也不智能。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一家无人货架达到了爆发的程度。
在熊猫资本合伙人李论看来,最后大机率胜出的还是有供应链优势的传统玩家,或能最快跑通供应链的创业者。“无人货架是零售形态的一种补充,最终拼的仍然是供应链。”他说,在互联网交易平台中,交易牵涉的方数越少,发展速度越快。而无人货架包含场地方、货架方、补货方、用户方四方,甚至可能面对场地方和决策方分离,用户方和买单方分离。而且在这种多角撮合关系中,除了无人便利货架平台本身,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足够的动力或者意愿去推动交易的达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除了靠用户自觉,无人货架基本无法解决偷盗、漏付款等问题,损耗率远超有人实体店是个不争的事实。从这个角度而言,无人货架的消费场景很难在其他场所复制。从产品结构和产品品牌上来说,也很难去迎合年轻人对新奇特商品的需求。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廖成林教授认为,无人货架是对传统商店的一种补充,不失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径。看似门槛低、谁都可以进入,但真正的难点在于规模化后的精细化运营。包括其背后一系列的销售系统、供应链系统、支付系统、运营系统等。未来是否会像共享单车的风口一样,大批企业涌入之后纷纷难以为继,相信很快就会迎来市场的检验。
免责声明: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云南昆明逸天物流运输公司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